首页
下载应用
提交文章
关于我们
🔥 热搜 🔥
1
1
2
1'"
3
@纽约时间
4
百度
5
bxss.me
6
1'
7
@诉说趣闻
8
习近平
9
http:bxss.me/
10
//bxss.me
分类
社会
娱乐
国际
人权
科技
经济
其它
首页
下载应用
提交文章
关于我们
🔥
热搜
🔥
1
1
2
1'"
3
@纽约时间
4
百度
5
bxss.me
6
1'
7
@诉说趣闻
8
习近平
9
http:bxss.me/
10
//bxss.me
分类
社会
娱乐
国际
人权
科技
经济
其它
二湘:朱令去世一周年,清华学子控诉清华在朱令案中的冷血和无耻
为了这部描述从“反右”到“文革”的禁片,田壮壮付出了十年不能拍片的代价
关于字节基建
李宜雪的良知卖了2万元,真正需要声援的是罗灿宏啊
中国紫砂博物馆出品!2025紫砂五福杯:五福云集,宜藏宜礼!
生成图片,分享到微信朋友圈
查看原文
其他
鄒縣紀王城出土秦始皇陶詔量銘闕文新解
Original
辛德勇
辛德勇自述
2024-09-14
傳世陶器銘文,其在燒製前以模記打印於溼泥之上者,習稱“印款”,字跡刻入者則稱作“刻款”。所謂秦始皇陶詔量銘文,即趙正在始皇二十六年併吞六國之初頒佈詔書,統一度量衡,製作陶量者將此事標記於陶量之上。
據云存世全本印款詔量銘文共有四件,俱出自山東鄒縣紀王城,乃古邾城亦即秦漢騶縣舊地(周進集藏《新編全本季木藏陶》卷首附李零《齊、燕、邾、滕陶文的分類與題銘格式——〈新編全本季木藏陶〉介紹》)。檢讀王恩田《陶文圖錄》卷六,所收全本印款秦始皇陶詔量銘文正是四種(編號6-339、6-341、6-343、6-344),似已囊括所有存留於世的遺物。不過《陶文圖錄》還另收有一件印款詔量銘文(編號6-345),文字雖略有殘闕,也還算大體完整。
在這四種全本印款秦始皇陶詔量銘文當中,今藏山東省博物館的一件,狀況如下:
山東省博物館藏
全本秦始皇
陶詔量銘文
(據周進集藏《新編全本季木藏陶》)
由上圖可見,這種銘文,是通過一個個四字方形印模,前後銜接,將秦始皇頒詔事打印在陶量的外壁之上。(附案王恩田《陶文圖錄》卷六所收同一陶詔量銘文的拓片〔編號6-343〕略勝於此《新編全本季木藏陶》印本)。
然而,就是在這種打印的陶量銘文中,我們又看到了被人去掉“皇帝”二字的情況。《陶文圖錄》著錄的另外三種全本就都是這樣:
磨去“皇帝”二字的
秦始皇陶詔量銘文
(據王恩田著《陶文圖錄》)
還有那件文字雖略有殘闕卻近於全本的詔量銘文(即編號6-345)也是這樣。當然,還有一些零碎的殘片:
磨去“皇帝”二字的
秦始皇陶詔量
銘文殘片
(據王恩田著《陶文圖錄》)
兩相比較,可以看得一清二楚,銘文中前後兩處“皇帝”都一定是刻意除去的,而不會是無意間造成的缺損。
有意思的是,我們在一些陶詔量殘片中,可以看到在磨去“皇帝”二字之後又有重新補刻上這兩個字的情況:
補刻“皇帝”二字的
秦始皇陶詔量
銘文殘片
(據周進集藏《新編全本季木藏陶》)
儘管與原來鈐蓋的銘文差別明顯,但我們仍然可以看出,補刻者態度端謹,新填字跡相當工整,絕非好事者戲爲。
那麼,爲什麼會出現如此奇特的情況呢?
首先需要說明的是,山東的考古學家王恩田先生告訴我們,這“皇帝”二字是以印模打印到陶量壁上以後在燒製之前纔被剷掉的(見《陶文圖錄》卷首王氏自序)。這一點對我們認識這一情況的產生原因具有重要意義,下文再予論說。
關於去除“皇帝”二字的時間和緣由,王恩田先生判斷說:
在秦王朝統治時期不可能出現這種現象。衹有在陳勝、吳廣揭竿起義後,“皇帝”被拉下馬的情況下,纔有可能。
因而,
這類陶文顯然是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的物證。賈人不明於此,在被鏟掉的空白處又補刻上“皇帝”二字,這樣一來反而降低了其學術價值,真所謂弄巧成拙,多此一舉了。(見《陶文圖錄》卷首王氏自序)
王氏所說,要點有二:(1)去除“皇帝”二字,衹能發生於秦王朝控制區域之外,即在反秦義軍管下纔會出現這種現象。(2)補刻“皇帝”二字,乃是後世古董商販出於無知而“仿真”作假。
在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新近出版的《王獻唐書畫題跋輯存》一書當中,載有一篇王獻唐先生寫於1948年4月的跋文,題作《跋秦詔瓦量拓本》(今此《王獻唐書畫題跋輯存》改題爲《石谷風〈秦詔陶量集存〉序》)。在這篇跋文中,王氏早就對秦陶詔量銘文去掉“皇帝”二字的情況做有解說:
傳世殘量,凡無磨滅及重刻形跡,當爲秦代所造;其無“皇帝”字樣者,蓋在秦亡楚漢相爭之際。彼時子嬰被殺,天下無皇帝,故造量者仍以舊印鈐之,將此二字磨滅。
讀此可知,王恩田的看法顯然與之一脈相承,雖然文字表述形式略殊,卻沒有什麼實質性差異。
但在何以又會補刻“皇帝”二字這一點上,王獻唐先生卻有自己獨到的解說:
高帝元年春正月項羽尊懷王爲義帝,二年冬十月弒之,時期雖短,懷王封羽爲魯公,鄒縣一帶屬之。既尊以是號,造量者以爲又有皇帝矣,乃將磨滅之處復刻其字,亦有未及刻者。……高帝五年羽死,楚地悉定,獨魯不下,漢王使持羽頭示其父兄,乃降。知鄒魯一方之附羽,羽尊懷王爲帝,亦必隨而尊之,重刻其字矣。是歲漢王即皇帝位,天下已更,……悉除去秦法之言,造量者不再鈐秦詔。
這是把補鐫“皇帝”名號之事歸諸義帝時期。
總括以上論述,簡而言之,王獻唐先生總的認識是:
鈐詔者分兩期,一在秦,一在楚漢之際:無“皇帝”字樣者,類屬義帝未立以前;有而後刻者,在既立以後。要皆同一印模、同一製作也。印模既將“皇帝”二字磨去,羽弒義帝後亦或可用,因之此類瓦量容亦兼出是時。
值得注意的是,王氏以爲去除“皇帝”二字的方式,是直接剷平印模,因而打印到陶量上的詔書就空闕這兩個字。前面提到,王恩田先生是主張先打印上再剷除掉的。兩相比較,竊以爲還是王獻唐先生的說法要更爲合理可信。
不過這衹是一個技術環節,是我們進一步認識相關問題的前提條件,而仔細斟酌上述兩位王先生對秦詔量中“皇帝”二字闕而復補這一情況的認識,竊以爲他們兩人的說法恐怕都很難成立。
第一,既然在陳勝、吳廣輩揭竿而起之後,秦廷控制區以外的地方都已經不再奉其正朔,這自然也包括邾騶之地在內。那麼,何以當地製作陶量還會繼續打印秦始皇頒詔統一度量衡事?當時天下諸路英雄豪傑雖然各有圖謀,但在反秦暴政方面卻高度一致。趙正雖已然死去,可人們造反的直接對象是大秦帝國而不僅僅是它的皇帝,所以斷無衹滅除“皇帝”二字還打印始皇帝頒詔事銘文的道理;特別是文中“盡并兼天下諸侯”那句話,是反秦自立的各路英豪最爲憤恨的,怎麼還會特地打印出來以令民衆觀摩?連“皇帝”都除掉不要了,還印製其他那些銘文幹什麼?這實在是太反常了,違背基本的人情事理。道理就這麼簡單,而這卻是二王之說絕不可通的要害之處。
第二,“皇帝”一稱爲趙正所首創,其中的“帝”字乃“采上古‘帝’位號”而來(《史記·秦始皇本紀》),即“三皇五帝”之“帝”。項羽“尊懷王爲義帝”(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),同樣緣自此義,即義帝並非“皇帝”。檢讀《史記》,也從未見有稱義帝爲“皇帝”的情況。這不是一個小問題,而是中國歷史上的一項大關節,疏忽不得,大意不得,必須予以澄清。因爲項羽捨命反秦,其中一項重要目標,就是“皇帝”一統天下的體制,所以他纔分封十八諸侯。在這一前提之下,是不會再尊奉懷王爲“皇帝”的,因而也就不會如王獻唐先生所說,是在楚懷王被尊爲義帝期間重又在陶量上補刻“皇帝”二字。
第三,大家衹要瞄一眼陶量銘文中補刻的“皇帝”兩字就可以看出,這兩個字同陶量上在燒製前打印上的其它文字是具有明顯差別的;從古物鑑別的角度來講,亦可謂天差地別。試問拿這樣的東西,何以能夠矇騙買家?讀書做學問的專家可以這樣想,可從事贗造古董的商賈絕不會這麼笨,更不會這麼蠢。出來混,不容易。哪一行都會有個門檻,也都有職業的尊嚴。把字刻得稍微像一點兒也並沒有那麼難,做出這麼拙劣的活兒來,讓這行的手藝人拿出來矇人他也不會,太丟人了。所以,王恩田先生以爲古董商賈僞刻“皇帝”二字的說法也是說不通的。
基於上述三點認識,現在我們倒過來看秦陶詔量銘文中闕失“皇帝”二字的情況:補刻“皇帝”兩字,衹能發生在大秦朝廷控制之下,也就是還受“皇帝”統治的時候,應當是奉命而爲;由此向前推溯,造器者刻意剷除印模上的“皇帝”二字,當然也衹能發生在秦廷治下。
儘管沒有直接的記載,但揣摩相關記載,我們還是可以找到這一現象發生的緣由——這就是“始皇帝”的諡號性質問題。
“始皇帝”、“二世皇帝”這樣的稱謂,都屬於諡號性質的名號,這一點,我在《生死秦始皇》裏已做有解說;後來,又在《談談“始皇帝”的諡號性質》那篇講稿裏做了更爲深入的闡述(收入拙著《正史與小說》)。因此,在這裏就不再具體解釋了。
現在中國的文化界,從中學教科書開始,直到大學教科書和專家者流的研究性著述,通行的說法,都是趙正“自稱”始皇帝。在這樣認識的基礎上,就不易理解秦陶詔量上剷去“皇帝”二字的緣由了。
所謂諡號,其重要特徵之一,是在同一王朝之內,君主的諡號不會重復,即諡號具有特指性。鄭樵在《通志·諡略》裏稱“有諱則有諡”,即爲迴避已故君主的大名而需要用諡號來稱謂這位君主。由於同一朝代內各位君主之名不會重復,所以,諡號也不能重復。
“始皇帝”是諡號,特指趙正其人,可“皇帝”卻是一個通稱而不是專名。趙正是皇帝,繼位的胡亥同樣也是皇帝。趙正在世的時候,世人言語和行文,都用“皇帝”來稱呼他,當他死去之後,人們也用同樣的稱謂來指繼位的胡亥。
這本來沒有什麼,就像爹,兒子雖然一輩子都要管老子叫爹,可這並不妨礙他給自己的兒子當爹。爹就是爹,死去了的老子仍然是爹;皇帝也就是皇帝,死去的皇帝依舊還是皇帝。
可大家知道,胡亥的腦子,不是那麼靈光。要是腦子稍微靈光一些,他也就不會被趙高指鹿爲馬耍着玩兒了,也許我們真的就見到萬世皇帝來替我們當家作主了。
秦始皇在位時期,在世間廣泛留存的文字,不僅有所謂陶詔量銘文,更重要的是,還有東巡各地時留下的諸多刻石,諸如嶧山刻石、泰山刻石、琅邪刻石等等,而且關於統一度量衡的銘文,也不僅銘記於陶量之上,在很多銅製甚至鐵製度量衡器上也都帶有同樣的銘文。
始皇二十六年秦權上
的詔書銘文
(據容庚《秦金文錄》)
《史記·秦始皇本紀》如下一段記載,向我們展示了二世皇帝胡亥對待這些銘文的態度:
(二世皇帝元年)二世與趙高謀曰:“朕年少,初即位,黔首未集附。先帝巡行郡縣,以示彊,威服海内。今晏然不巡行,即見弱,毋以臣畜天下。”春,二世東行郡縣,李斯從。到碣石,並海南,至會稽,而盡刻始皇所立刻石,石旁著大臣從者名,以章先帝成功盛德焉:
皇帝
曰:“金石刻盡
始皇帝
所爲也。今襲號而金石刻辭不稱
始皇帝
,其於久遠也,如後嗣爲之者,不稱成功盛德。”丞相臣斯、臣去疾、御史大夫臣德昧死言:“臣請具刻詔書,刻石,因明白矣。臣昧死請。”制曰:“可。”
遂至遼東而還。
也就是秦二世帶着李斯等人沿着秦始皇刻石舊地走了一大圈,在乃父所製銘文之後,附刻了“皇帝曰”至“可”這段文字。這也就是所謂“二世刻石”。在這些“二世刻石”中,今有琅邪刻石存世,取以相較,可知《秦始皇本紀》中的“刻石,因明白矣”應正作“金石刻,因明白矣”。
秦二世琅邪刻石
秦二世所說“不巡行即見弱,毋以臣畜天下”,實際上是用這種“巡行”的行爲來向天下昭告其權位的穩固性,是想用這種方式來威服天下,原因是其因以陰謀手段篡奪帝位而心存忐忑。也正因爲如此,他纔要在秦始皇刻石旁邊,添附自己的銘辭,以示他已躋身大位,成爲新的皇帝,同時也承續了先皇帝的凜凜威風。爲了在民衆中造成更爲普遍的威懾作用,秦二世時還在銅製度量衡器上刻製了同上述刻石類似的銘文:
元年,制詔丞相斯、去疾:“灋度量盡
始皇帝
爲之,皆有刻辭焉。今襲號,而刻辭不稱
始皇帝
,其於久遠也,如後嗣爲之者,不稱成功盛德。刻此詔。”故刻左,使毋疑。(容庚《秦金文錄》)
至於“今襲號而金石刻辭不稱始皇帝(注意:“始皇帝”衹有像這樣在趙正死後纔會稱用),其於久遠也,如後嗣爲之者,不稱成功盛德”云云,不過是粉飾其真實用意的門面話,當不得真。
所謂二世元年詔版
(據容庚《秦金文錄》)
既然在銅質的度量衡器上已經見到了這樣的二世銘文,那麼,像陶量這樣的陶質度量衡器,對其既有銘文,理所當然地也要做出相應的處置。然而,到目前爲止,我們還沒有看到這樣的遺物。
我想,在這種情況下,就有足夠的理由推想,在秦始皇陶詔量銘文中空闕“皇帝”二字,應該是胡亥繼位後這次針對始皇銘文所採取的行動的一部分。
如上所述,胡亥的真實目的,是要昭告世人他纔是當下的真龍天子,他纔是世上獨一無二的“皇帝”。雖然對陶量上的銘文,也可以像銅質量器一樣刻上二世的詔書,可陶量製作量大,驟然之間,不易操作;而且瓦器易碎,需要不斷製作新品,不妨稍後再從容製作新的印模,統籌處理。於是,主管陶量製作的官員,就採取了一個臨時性的變通辦法,這就是鏟掉原來印模上的“皇帝”二字,以清除先皇帝的遮擋。——我想,這就是秦始皇陶詔量銘中這二字闕文產生的緣由。
孰知這樣一來,不僅原來的銘文已經無法通讀,還會給民衆帶來莫名其妙的困惑,而且對剛剛死去的老皇帝趙正也是大不敬的舉動。於是,便又重新補刻上“皇帝”二字。同樣由於操作起來實在麻煩,於是我們就看到有的陶量添補上了這兩個字,有些則還空闕待填。當然沒過多久,秦朝就滅亡了,從而也就遺存下來這樣一些闕字的陶量。
2022
年9月2日草稿
2022年
9
月16日改定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轻触阅读原文
辛德勇自述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{{{title}}}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